关系14亿人的饭碗,定了这些大事!
原发表日期:2021-08-06
来源:中国政府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一定要下力气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今年上半年,政府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有哪些“大动作”?一起来看!
让农民种粮有钱赚——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200亿元!给实际种粮农民
一次性发放补贴
上半年,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明显上涨。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农民收入,中央财政安排200亿元左右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补贴资金要抓紧发放到位,不误农时。
三大粮食作物两类保险
实施范围扩大
为帮助农民抵御灾害等风险,稳定种粮收益,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产粮大县,针对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投保农户实施保费补贴。
继续实施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
稻谷补贴和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
稳定和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继续实施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统筹的土地出让收益使用等对产粮大县给予倾斜。
扩大农机购置发放补贴范围
将粮食、生猪等重要农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全部列入补贴范围,应补尽补。
提升部分重点补贴机具补贴额,测算比例从30%提高到35%,包括水稻插(抛)秧机、重型免耕播种机、玉米籽粒收获机等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所需机具,丘陵山区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新机具以及智能、复式、高端产品。
严守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实施新一轮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今年计划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0%。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强化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管理保护,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在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补贴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补贴资金通过“一卡(折)通”等形式直接兑现到户,严禁任何方式统筹集中使用,严防“跑冒滴漏”,确保补贴资金不折不扣发放到农民手中。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支持加快推进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启动实施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强化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和精准鉴定。
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推广
提高稻谷、小麦品质和大豆油脂含量,培育优质蔬菜品种,提高重要农产品单产和市场适应度,提升奶牛出奶量和肉牛品质。
培育壮大种业企业
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壮大种业企业。
从今年7月份开始,集中开展为期半年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种业套牌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
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今年内建设5000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推广1万项(次)以上的农业主推技术,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培育1万名以上业务精通、服务优良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招募1万名以上特聘农技员(防疫员)。
确保市场稳定——保障粮食供应和价格稳定
保障粮食供应和价格稳定
做好粮食收购、储备和市场调节,保障供应和价格稳定。改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优化粮食储备规模结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丰富供应渠道,做到供应充裕、品种多样,保持粮食市场平稳运行。
规范粮食流通管理
修订后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4月施行。严格政策性粮食管理,规定严禁虚报收储数量、以次充好、虚假轮换等,严禁挪用、克扣财政补贴和信贷资金;强化粮食收购、储存等环节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规定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粮食不得作为食用用途销售;明确了防止和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措施。
稳定生猪生产
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确保生猪供应和价格稳定。一要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保护生猪养殖场(户)积极性。对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不得随意限贷、抽贷、断贷。不得违法违规扩大禁养区范围。稳定规模猪场存量,帮扶中小养殖场(户)提升养殖水平。二要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当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减少10%以上或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3个月时,各地可对规模养殖场(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三要抓好重大疫病防控,加强猪肉储备应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