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种业振兴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原发表日期:2022-10-10
来源:光明网
作者:李军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作者:李军(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逐渐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型,口粮需求下降、肉蛋奶等非主粮食物需求快速增长。畜牧业发展事关居民的“肉盘子”“奶罐子”,推动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大食物观”的具体实践。畜牧发展,良种先行。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芯片,也是现代畜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首先,提升畜禽种业是建设种业强国的关键一环。我国种业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农作物育种相对领先,在多个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持平或差距较小,而畜牧业育种则相对落后,同时,不同畜种育种发展水平也存在不平衡。例如,我国商品猪种源大约八成依赖进口;国外奶牛种公牛冻精产品占我国冻精产品市场的50%以上。所以在建设种业强国的过程中,必须尽力补齐畜禽种业这块短板。
其次,提升畜禽种业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要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部分畜禽品种资源消耗水平相对较高,在当前我国饲料粮缺口日益扩大、进口依赖度不断提高,饲料粮安全长期困扰畜牧业发展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在保证和稳步提升产能的前提下,加快培育生产性能优异、饲料利用率高的畜禽品种,这对缓解国内饲草料压力、草原生态恢复、推动畜牧业尽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提升畜禽种业是提高我国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我国是畜牧业生产大国,却不是生产强国,畜产品和种业国际竞争力都较弱。虽然进口种质资源丰富了国内种业市场,促进了国内畜牧业的发展,但种源不稳定,一旦断供会影响国内育种和生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国内种质市场,还存在如禽白血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等病原引入风险。建设种业强国也意味着我国种业应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只有着眼于全球布局,灵活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在“引进来”的同时让畜禽种业“走出去”引领畜牧业“走出去”,这对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资源配置具有深远意义。
近十年来,我国畜禽种业发展成效显著,为保障畜禽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畜产品消费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虽然目前我国许多畜禽可以实现品种自主,但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加之我国畜禽育种工作起步晚,尤其是商业化育种时间很短,目前前沿的育种技术研发力量和联合育种机制都比较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禽育种企业较少,整体发展基础薄弱。具体来说我国畜禽种业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第一,关键育种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畜禽种质资源,但种质创新、品种选育改良等研究相对滞后,在种质鉴定、基因发掘、良种推广等方面进展较慢。很多地方种畜场对新品种的培育方向不明确,缺乏统一的组织规划和具体指导性规范措施,片面强调种源,容易陷入“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此外,我国缺乏生产性能测定机构,统一的种质评价和质量认证不足,导致种畜质量参差不齐,同一品种在不同企业、不同区域间生产性能差异较大,影响繁育和推广工作开展。
第二,种业企业实力较弱,市场化联合育种体系不健全。在基础研究方面,畜禽育种周期长,对技术、规模和投入都有较高要求,目前种业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育种主体,相当数量新品种主要由科研单位培育而成,往往只能依靠国家财政资助;而且很多科研工作缺乏长期规划性,往往随着科研项目结束而结束。在应用研究方面,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运行顺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资源信息共享和成果获益分享机制有待完善,育种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脱节,成果转化和新品种推广也存在局限性。新品种商业化程度低,育种企业投资回报率低,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不高。
第三,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不足。摸清种源“家底”是种业振兴的第一步,只有掌握自己的种源、利用自己的种源进行自主创新,才能打赢种业翻身仗。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对畜禽种质资源特性的深入研究,品种资源调查以及品种特性评估不足,缺少全面客观评价,加上品种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不足,对遗传资源特性评估不全面、不系统,无法有效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生产优势。
随着畜禽种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得到重视,《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计划(2019—2022年)》《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等重要文件陆续出台,为未来我国畜禽种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中央财政也陆续安排资金开展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种质资源普查、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等项目工作。未来畜禽种业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育种研发能力,在引进种质资源和我国特色地方品种基础上,科学制定引种繁育和种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核心育种场建设,强化基础数据测定和利用工作,加快建设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和遗传评估中心。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引导现有企业通过整合优势资源等方式扩大规模,促进资本集聚优化,提高种业行业集中度;积极探索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业创新机制,培育和壮大育种企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等育种经济实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培育和推广品种,推动实现高效扩繁、市场推广、产业开发。此外,还要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对地方种畜场、技术推广改良站等给予政策和财政倾斜;通过规范种业市场秩序、完善法律行政管理体系等手段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持续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和法律法规,加强畜禽种业市场监管力度。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