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产业扶贫托起“小康梦”

原发表日期:2020-10-20来源:新疆日报

原发表日期:2020-10-20

来源:新疆日报

“这条金项链是今年结婚纪念日老公送我的礼物。”10月15日上午,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大石头乡朱散得村户尔家乡村旅游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衣车间里,30岁的车间负责人帕丽·哈密西开心地说。帕丽佩戴的金项链花了4000多元。

 

  “以前我家是贫困户,再好看的项链也只能望一眼。现在我俩每月收入8000元,遇到喜欢的东西也舍得买了。”帕丽说。

 

  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是木垒这些年行之有效的扶贫路径,产业发展促进了全县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也从根本上确保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

 

  引进企业促增收

 

  3年前,帕丽所在的制衣厂建成投运。目前,这个制衣厂吸纳本村29名村民就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人。

 

  “我们月平均工资2800元左右,如果工作日全勤,政府还发放750元的稳岗补贴。”帕丽介绍。

 

  从农村贫困人口变成企业产业工人,帕丽和周围姐妹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0月15日清晨,在大石头乡阿克达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古丽努尔·阿西木来到村里一家服饰公司上班。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是木垒“百企进百村”助力精准脱贫的产业项目。公司经理李德江介绍,目前企业已吸纳26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人口6人。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发改委主任陆秀蓉介绍,县里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乡入村兴办扶贫车间,并给予社保补贴、稳岗补贴等优惠政策扶持。到目前,全县37家扶贫卫星工厂、车间,已吸纳78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9人。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这1500亩耕地,现在是我一个人在经营,村里的劳动力解放出来,都各显神通挣钱去了。”10月15日,在白杨河乡西泉村的农田里,村民许刚笑着说。

 

  许刚经营的这1500亩耕地,是村民们的责任田。两年前,村里通过土地整体流转,让种田能手许刚领办合作社统一经营,全村194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变成股民,年终按股分红。去年,合作社种植收入100余万元,村民们都领到了入股分红。

 

  土地“精耕”、牲畜“精养”,木垒以此推进农业提质增效、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县里积极支持组建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导贫困户土地入股、牲畜托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高种养效益,带动贫困户增收。同时,还补贴支持贫困户参加农业保险。

 

  “西门塔尔良种牛和本地土牛生的牛娃子,比‘土牛娃子’能多卖2000多元。”朱散得村村民阿依哈尼高兴地说。去年,当地政府给他发放了一头西门塔尔种公牛,用于改良土牛品种,这让阿依哈尼尝到了甜头。

 

  木垒引导农牧民通过开展“小畜换大畜”“土畜换良畜”,降低养殖成本。目前已为427户贫困户改良牛1550头,每年增加直接经济效益775万元。

 

  通过土地流转、牛羊托管、牲畜改良等途径,木垒有效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全县11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好景带来好“钱景”

 

  全长103公里的伴山旅游公路,像一条彩带把木垒南部丘陵地带的国家农业公园、万亩旱田和特色传统村落等美景“串珠成链”,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2016年,总投资7500万元的伴山旅游公路建成通车。公路贯穿覆盖6个乡镇15个村,内含7个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沿线2万多名农牧民成为最大受益者。

 

  “公路修到家门口,既方便出行,也带来了游客,我家的民宿生意越来越好了。”照壁山乡平顶山村村民李霞今年开起了民宿客栈,两个月便收入3万多元。

 

  去年,回乡创业的何金龙承包了东城镇沈家沟村的30亩杏林园,打造果蔬采摘园,并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加入进来,共同吃上了“旅游饭”。

 

  全域旅游的迅猛发展,带动全县农牧民开办民宿客栈、农家乐162家,特色产业合作社100多家,生态观光园2300多亩,参与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000多人。今年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13.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2亿元,带动贫困人口324人就业增收。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县委常委阿依古丽介绍,全域旅游还带动了当地农特产品的热销。木垒羊肉、鹰嘴豆、手工馍等特色产品,都成了游客的“伴手礼”,由此拓展了销售渠道,带动了农牧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