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原发表日期:2024-03-28
来源:中宏网
科学革命引发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引爆产业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进生产力发生一次质的飞跃。人类已经发生两次科学革命、三次技术革命和三次产业革命,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关键期,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生产力新发展。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其中人是最活跃的主体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和创新组合起来的复合名词,科学研究的主体是科学家,技术开发的主体是工程师,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主体作用。
科学家为新质生产力探寻科学原理。科学家的神圣职责在于科学发现。科学的任务不是“创新”,而是“发现”。科学研究可以在研究方法上创新,不能够在研究结果上有任何新创造,只能够称为“新发现”。科学研究从假说到证实,是对自然界本来就存在而人类尚未认知到的规律性的一种揭示。科学家发现自然规律对于人类进步至关重要。科学的诞生在于形式逻辑的发展,科学的初心是对真理的追求,而不是为“有什么用”去开展科学研究,功利主义会阻碍科学的发展。长期以来,无论是我们的教科书,还是政府文件,都是“科学”与“技术”不区分,统称为“科技”,容易将“科学”理解为“技术”。“科技创新”这一复合名词,不能够误以为“科学”就是“技术”,“技术”就是“创新”,或误以为“科技创新”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真正的科学家从来不敢说自己有“创新”,只能说“经过研究发现了什么”,也不敢说经过自己研究得出的“新发现”就一定能产生“新技术”或者形成“新应用”。
“科学共同体”准则是普遍性、公有性、大公无私和有根据的怀疑态度。技术和创新不可能形成“共同体”,因为不符合“科学共同体”准则。所谓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是一种不合学理逻辑的“乱造词汇”。当然,科技史研究表明,科学一旦有“新发现”,就会被人类用于指导“技术发明”,技术发明成果就成为生产力的促进要素。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揭示了大自然的内在规律,成为技术发明的重要源泉。珍妮纺织机的发明,没有涉及科学,但是瓦特蒸汽机发明就需要基于牛顿力学体系的基本科学原理。人类经历多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后,技术发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科学发展越好的国家,其技术发明就越多,生产力发展也就越好。基础科学研究成为技术大国的根基,也是生产力发达和可持续性的奠基石。让科学家安心、尽心从事“科学发现”工作,科学根基越深厚,技术的枝干越多,结出的生产力果实也就越丰富;科学这块奠基石越大,技术的框架越牢固,生产力发展的大厦越稳定。所以,科学家不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而是新质生产力“根基”的奠定者。
工程师为新质生产力开发应用技术。工程师的神圣职责在于技术发明。工程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从事工业活动或工程项目的技术维护和指导,更重要的任务是技术发明。技术发明是工程师们借助于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原理,为了解决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问题而发明出来的新技术,技术发明带有人类的创造性,是自然界没有的,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工具或方法或技术诀窍,在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一般以申请技术专利的形式获得保护。科学发现无法申请专利,只能够在各种科学期刊或著作中首先发表,提升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不能够直接产生商业价值;技术不仅带有人类的创造性,而且有潜在商业用途,会产生商业价值。因此,技术需要申请专利保护;也可以不申请专利,但得不到法律保护;还可以开源,无私奉献给社会共享。工程师发明的技术不是生产力,只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或者是要素的一个部分。
正如一项科学发现可以引发很多应用领域产生新技术发明,一项技术发明也会在很多产业领域得到很好应用。经济学家熊彼特100多年前研究认为,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技术发明”不是“创新”,技术发明本质上是技术活动,不是直接的商业活动,所以,不能被看作是熊彼特最早给出定义的“创新”。技术的自然性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是人类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媒介,必然要受到自然力和自然规律的支配,也就说科学发现的自然规律对技术具有决定性作用。技术的社会性是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要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技术作为一种人工自然物,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是社会中的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创造的一种新的存在。工程师发明了技术,在这项技术没有被应用到产业中,仅仅作为一种技术形式存在,不会形成新生产力。所以,工程师不是新质生产力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仅仅是新质生产力技术要素的创造者。
企业家是新质生产力的组织实施者。企业家的神圣职责在于创新。创新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形成新的生产力,产生经济价值。科学家的任务是揭示自然规律;工程师的任务是依据科学发现的自然规律,开发出为人类有用的技术和产品;企业家的任务是将技术成果商业化,实现技术的经济价值,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企业家群体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的主体力量。虽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对新质生产力形成是如此之重要,但他们不会去将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生产力,或把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知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生产能力。在生产中,土地、资本和劳动等传统要素投入的简单增加,并没有出现在质上的新变化,只是同一生产过程的适应过程,是量上的变化,不可能产生新质生产力。只有引入生产要素和条件“新组合”的创新,才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
企业家不是依靠发号施令和赚取利润的不劳而获者,而是凭借着企业家精神完成创新职能的一个庞大的市场主体群。他们也不仅仅是只知道赚钱的商人,而是为了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是为人类创造新价值而不断创新的奋斗者。企业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创新职能。企业家的创新职能表现为将生产要素或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为社会创造价值或财富,利润仅仅是他们为社会创造价值所得到的回报。创新就是打破既有的经济均衡,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将生产要素从旧的经济系统中抽出来,重新构建一个新的经济系统。或者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生产力。熊彼特举例说“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依靠一批又一批企业家不断推进生产要素新组合而创建一批又一批新企业,逐渐累积成新兴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当下,一批批技术型创业者和向传统产业导入新生产要素“新组合”的优秀企业家,正在组织实施新质生产力,形成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此,要特别珍爱企业家和创业者,要崇尚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才是新质生产力的真正组织者和实施者。
政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亦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指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政府是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调整者,是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者,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政府要将着力点放在改革上,放在生产关系调整上,而不是把着力点放在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组织和实施上。要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说到底,还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而不是政府制定政策、出台规划、利用政府各类投融资平台直接投资去发展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
生产关系最核心的关系是所有制关系。调整生产关系的第一要务是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特别重视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甚至是主力军,企业家是生产要素或条件的“新组合”的执行者。要把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创新的主体,进一步改写为“企业家是市场的主体、创新主体”。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了,民营经济已经具有“56789”的国民经济地位,但始终受少数过左思想影响,对待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态度上反反复复,严重影响了他们发展生产力的信心和预期。在对生产关系的认知上,不能够仍然停留在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时代;在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认知上,也不能够仍然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已在党的重要决议中形成共识的决定,要相信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相信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政府只是市场公平竞争的维护者,不是替代者。中国已经错失前三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再也不能错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住此轮机遇使中国的生产力实现一次质的飞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十分艰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调整的任务更加艰巨。(作者:刘志迎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ZD094】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镜榕
审核:蔡旭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