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找工厂到找科学家 生猪育种“卡脖子”难题有望突破
原发表日期:2021-01-14
来源:金融界--百度百家号
作者:证券日报记者吴文婧 见习记者杜卓蔓
岁末年初,正逢猪肉消费旺季,《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发现,市面上销售的猪肉产品丰富,而进口猪肉产品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全世界有一半的猪都养在中国、消费在中国,中国商品猪种猪却长期依赖进口。”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瑶生表示。
进口猪肉占据国人餐桌
在走访时记者还注意到,尽管猪肉产品品种丰富,但少有黑猪产品摆放在货架上,几家大型连锁商超的工作人员均表示,没有黑猪肉在售;随后,记者浏览多家电商平台发现,我国本土产的如浙江金华、太湖、山东潍坊等地的黑猪五花肉价格基本达到了普通五花肉的2-3倍。
“白猪养殖的经济效益高,出栏快,相比之下,黑猪长得慢,个头又小。”浙江本地一家养猪企业的负责人朱先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黑猪是我国本土猪种,上世纪80年代大量引入繁育白猪对黑猪养殖造成了极大冲击,近年来消费者对黑猪肉需求再次抬升,这一市场才有些复苏,“为了效益,很多企业都是从国外引种,换言之,我们餐桌上不少本土猪肉也算是‘进口肉’”。
陈瑶生则告诉了记者一个惊人的数字:“我国的商品猪,80%以上来自国外引种。”这也意味着,一旦国外引种受限,对居民菜篮子里的猪肉影响颇大。
据陈瑶生介绍,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杜、长、大”,也就是美国杜洛克猪、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约克猪,每年数千至1万头,2002年达到2万头,此后呈下降趋势,然而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引进国外种猪又突破2万头。
2019年,面对非洲猪瘟,广大的中小企业和养殖户不具有大规模企业的生猪育种科研技术,产量大幅下降,我国生猪产业损失惨重。据公开资料,我国猪肉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比例在2016到2018年稳定在48%左右,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降至40%。
攻坚生猪育种难题助农
“养猪企业最大的瓶颈就是种猪繁育,其次是优质饲料。不过生猪育种技术具有一定难度,我国缺少在这方面的技术人才。”朱先生向《证券日报》记者直言,“进口白猪,繁殖几代后容易退化,这也导致不具备育种技术的企业不得不花大价钱反复从国外引入种猪和猪的精液。”
“生猪育种的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陈瑶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生猪育种效率的提升,让引进种猪进入‘引种-适应-改良-提高’的良性循环,做到少引种甚至不引种。”
事实上,陈瑶生已经带领他的团队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立了国内生猪种源数据中心和生猪育种基因库。据了解,这几十位“养猪专业”的博士、硕士在入学之前,要先去基层养猪企业锻炼两个月。
近日,陈瑶生团队在中国内贸批发平台1688开通种猪和猪精企业店,这一科研团队的实验室产品种猪和种猪精液,终于能与全社会共享。阿里巴巴内贸事业部运营总经理洛轩表示,此举意味着建立起了农业实验室与中小微企业的直接对话,开启从找工厂到找科学家的新模式。
“希望将实验室优质的种猪资源,通过阿里巴巴助农体系推广出去,最大程度地触达全社会的中小企业和养殖户,提升国产商品猪肉的产量和质量。”陈瑶生表示。
阿里巴巴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称,自2014年以来,阿里率先进入农业“最先一公里”,正积极助推农业科技走出实验室,建设开放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探索普惠的数字农业新模式。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猪业分会官方微信(caaap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