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遗传资源评价与性状遗传机制研究获重大进展

原发表日期:2020-06-19来源:科技日报作者:科技日报记者?朱彤 通讯员?陈遂中

原发表日期:2020-06-1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科技日报记者?朱彤 通讯员?陈遂中

  记者6月18日从新疆农垦科学院获悉,近日,该院省部共建绵羊遗传改良与健康养殖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农业大学李孟华研究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野羊与家养绵羊全基因组重测序揭示外型及生产性状相关基因”在国际杂志《自然通讯》在线发表。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绵羊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因组资源,也对今后开展分子设计育种、指导家养绵羊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是实验室自2016年1月投入建设运行以来,发挥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方向的引领作用,在绵羊遗传资源评价与性状遗传机制解析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研究进展。
  
  动物驯化是家畜多样性发展的重要起源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绵羊作为最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高强度的人工选择,已经形成1400多个表型丰富的现代绵羊品种。
  
  利用高深度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鉴定表型性状相关功能变异对指导基因组辅助育种有着重要意义。近期虽有从基因组层面分析绵羊的驯化和育种研究,但都存在样本量较少、测序深度低和表型数据不够充足等局限。
  
  该研究通过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包括野羊和家养绵羊在内的43个品种共计284个个体进行高深度全基因组测序,全面深入地揭示了绵羊在驯化、培育改良以及表型性状选择上的遗传机制。
  
  通过比较近缘野生绵羊和5个古老的家羊品种(来自非洲、中东、欧洲、亚洲)全基因组数据,鉴定出261个可靠的候选基因,并进一步挖掘了36个已在绵羊及其它物种中发现的且具有功能注释的驯化基因,针对这些基因,发现了6个在野生和家养绵羊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极显著的非同义突变位点。通过对所有家羊进行基于群体分化指数Fst的绵羊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筛选了一系列与毛细度、奶产量、窝平均产羔数和尾型等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经实验验证,发现PDGFD基因是影响绵羊尾部脂肪沉积的重要因果基因。

Copyright@2003 CAAA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畜牧业协会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30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042